近日,记者走进广西贺州市姑婆山旅游度假区,连片的绿茵场如地毯般铺展向前,网球场、篮球场点缀其间,运动员挥汗如雨,游客漫步赏景。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昔日竟是尾矿堆积、污水横流的废弃矿坑。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正是广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姑婆山体育训练基地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硫化矿选矿场,地形复杂、土壤重金属污染、积水严重,生态隐患突出。面对这道“生态伤疤”,贺州市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废渣废水无害化处理、边坡加固、换填营养土混合有机肥等系统治理,累计完成220万立方米尾矿修复、40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处置,整治土地625亩,让“废土”重焕生机。
“将矿坑变为球场,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为家乡打造闪亮名片。”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健波介绍,如今基地已成为国家级典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秉持“体育+旅游+康养”发展思路,构建“训、赛、学、游”一体化服务体系,配套酒店、康复中心等设施,每年承接多期全国性足球赛事,吸引超5万人次运动员、10万人次游客,有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生态修复的画笔,不仅绘绿了矿坑,更点靓了废弃矿区。附近的玉石林景区,曾是资源枯竭的采矿区域,20世纪90年代末停止开采。贺州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依托原有汉白玉石柱、石笋等地质景观,打造出“石奇、树绿、景美”的独特风貌。“我们保留矿洞体验、‘一线天’穿行等特色,让游客感受地质变迁与采矿历史。”贺州文旅集团总经理助理叶昌艇说。
自2003年开业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成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带动周边村集体新增10余个就业岗位。
曾被称为“牛奶河”的马尾河,也曾因采矿选矿饱受污染。贺州市以“源头截污”为核心,全面取缔沿岸101家非法采矿选矿点,历经十余年综合治理,将其打造成水清岸绿、设施完备的滨水公园。如今,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更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基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严艺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