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市网

当前位置: 广西都市网 都市资讯 国内新闻 正文

源自“北京人”遗址发掘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过90年辉煌历程

时 间:2019-12-03 17:26:01 来 源:本站整理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90年前的12月2日,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进行野外发掘工作时发现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中国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由此正式开启。

  2日当天,为纪念“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源自“北京人”遗址发掘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英文简称IVPP)在北京举行建所90年所庆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中)向两位老专家代表(右一、右二)颁发“与所同行”纪念章,两位年轻学生上台献花致敬并一起合影。 孙自法 摄

  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身——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于1929年4月在北京成立,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即“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尽管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但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新生代研究室主要负责人、中科院古脊椎所首任所长杨钟健先生带领下,裴文中、贾兰坡等学界前辈们克服艰难险阻,迁徙辗转,一直未曾停下科研工作,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事业也未曾中断。抗战期间,杨钟健在云南省禄丰县发现许氏禄丰龙化石,在条件极其艰苦情况下研究、发表、复原、装架,极大振奋国民士气。不过,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在兵荒马乱的1941年,北京猿人头骨标本全部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代研究室历经多次机构调整于1960年正式更名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并延续至今。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张弥曼院士关于对海相胜利双棱鲱的研究冲破当时盛行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的束缚,为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提供坚实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规模“摸清家底”野外调查,发现大量野外化石地点和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如棘鼻青岛龙、巨猿、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第六个头盖骨、黄河象、禄丰古猿、大荔人、和县猿人等;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土状堆积和南方的中、新生代红层堆积中,找到蓝田直立人、安徽模鼠兔等举足轻重的化石;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和古人类等重要类群的起源都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中国始喙龟填补龟类演化“缺失的一环”,引领鸟类起源研究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热点,黑果蓬摩根齿兽代表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阿喀琉斯基猴化石是世界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骨架,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披露出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踪迹;在填补门类、时代、地区三个空白方面,潘氏中国螈填补了亚洲鱼石螈类空白,南雄化石填补了古新世哺乳动物群空白,尼阿底石叶填补了青藏高原具有确切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空白。


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弥曼院士、邱占祥院士、吴新智院士(前排从左至右)出席90年所庆活动。 孙自法 摄

  同时,基于多年持续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和发掘,中科院古脊椎所开展辽西热河脊椎动物群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丰富了人类对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在脊椎动物许多类群的起源和系统演化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该所科研人员还通过对8万-12万年前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否定现代人“非洲起源说”部分观点,提出现代人在东亚出现与扩散的新假说,为研究东亚人类演化规律提供重要化石证据,将中国古人类演化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

  经过90年发展,中科院古脊椎所现已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拥有亚洲最为丰富的标本馆藏以及世界最大规模的化石修理团队、最完善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

  “90年的光辉历程只是古脊椎所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表示,未来,该所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群体,并建设成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和演化生物学界具有重大影响与鲜明古今交叉学科特点、引领相关学科发展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研究基地。(完)

【复制网址】 【打印】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