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市网

当前位置: 广西都市网 都市资讯 地方新闻 正文

通讯:乌蒙山“上”“下”一百年

时 间:2019-06-08 12:09:59 来 源:本站整理

  中新社云南曲靖6月7日电 题:乌蒙山“上”“下”一百年

  作者 保旭 缪超

  7日,年过半百的张必聪坐在移民小区公寓阳台上,远眺乌蒙山群,期盼儿子常回新家看看。

  就在数天前,张必聪一家还生活在云南省会泽县有21户人家的老鹰岩村,这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乌蒙磅礴大山一块突出的崖壁,三面临崖,背靠大山,因老鹰在此筑巢而得名。

中新社发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
中新社发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老鹰岩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会泽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百年前,其爷爷变卖家产,一心上山,望为子孙后代寻觅避世“桃园”;一百年后,张必聪再为子孙后代计,多年苦寻下山之道,却被贫困捆绑于岩上。如今,在中国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他实现了夙愿。

  张必聪说,祖辈在会泽县城边经商,生活富裕,百年前,匪患横行,爷爷变卖家产上老鹰岩,购得土地避乱。

  历史上,会泽曾因铜矿开采铸币,商贾云集,祠堂、会馆、庙宇多达上百处。清末,铜矿枯竭,国家动荡,经济凋敝,匪患猖獗,不少人被迫上乌蒙山躲避乱世。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6月4日,张必聪(左二)在新家和来访的亲戚聊天。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老鹰岩上下就一条半米宽羊肠道,只要三人把守道口,三百人也攻不上来。”张必聪说,爷爷看中老鹰岩的险峻。

  上了老鹰岩,土地“挂”在悬崖陡坡上,曾有村民踩空,丧命崖下,土地很“薄”,仅能种出玉米和马铃薯。

  干旱缺水、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岩上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张必聪小时候,每年二三月家里就没吃的,“父亲走4个小时山路借回点荞面,母亲加很多水煮,放上盐巴,喝汤喝水。”

  张必聪18岁后下山,在昆明打工认识了也在乌蒙山区长大的妻子,“媳妇初到岩上,看到如此环境,哭了不少回。”

  结婚后,张必聪想继续下山打工,又怕妻子不熟岩上地形失足跌落,所以留了下来,种玉米和马铃薯糊口。但到张必聪有了儿女后,“一定要搬下去。”又在他嘴边嘟囔。

  于是,他组织村里人自发修路,花五年时间,开辟出一条5公里长2米宽土路。修了路,他又将玉米地改种烤烟,土地终于带来微薄收入。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们过年放假仅在岩上待一天。”张必聪告诉记者,“儿子宁愿在县城借住几天,也不愿回家住。”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6月4日拍摄的会泽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楼房。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转机发生在2015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脱贫攻坚战,承诺不让一个贫困民众掉队。如老鹰岩这样,受环境制约,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政府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会泽县扶贫办公室副主任汤海珍说:“深处乌蒙山的会泽,人多地少、环境艰险,像老鹰岩这样的村子并不少。”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民众的脱贫发展问题,2018年当地县委、政府在县城建盖了许多易地扶贫搬迁楼房,贫困户正陆续搬入新房。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图为6月4日,搬迁户在会泽县的就业扶贫车间工作。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如今,包括张必聪在内的老鹰岩21户人家如愿下山搬进县城。张必聪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妻子在小区内做保洁员,加起来月收入近4000元人民币,“再苦再累也比不上岩上累,希望孙辈能读书成才,在城里生活下去。”(完)

【复制网址】 【打印】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